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学习时报》发表《呼唤一个更好的世界》——读《世界需要良知》

《学习时报》发表《呼唤一个更好的世界》

——读《世界需要良知》

袁志坚

微信图片_20180401202528.jpg

2018328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在读书治学版发表评论王宏甲演讲集《世界需要良知》的文章

编者按:

今天的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读书治学版发表评论王宏甲演讲集《世界需要良知》的文章,题为《呼唤一个更好的世界》,作者袁志坚。

同一版的另两篇文章,一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的重要“思想原料”》,本文重温了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二是《“四个伟大”的多维解析》,这是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世界需要良知》讲的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今天如何看中美贸易战和朝鲜半岛问题?读《世界需要良知》,可以用更宽阔的视野,看中华文明、欧美文明、阿拉伯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暨不同于西方文明,也不同于东方文明的俄罗斯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世界需要良知》探讨说,今天探讨文明要注意到,在现代文明中物质文明占有突出地位。不能忘记:物质文明凝聚的更多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能力,而人的能力始终是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行凶作恶的。因而在人的能力之上,在科技、经济乃至权力之上,要有一种能驾驭它们的东西来制止能力、权力和科技力跋扈。所以,一个社会的文明,人的文明,仍然是摆在当代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追思和确认文明的本质,汲汲于对人类安全有益的继承和创新,这始终是探讨文明起源和历史研究的现实任务和现实意义。

《学习时报》将上述三篇文论放一起发表,有其深意。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化话语,以及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表达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微信图片_20180401202538.jpg

近来,我细读了著名作家王宏甲的《世界需要良知》(中译出版社201712月出版)。此书汇集了他从2014年至2017年的6篇演讲稿。这些演讲主要是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多个国际学术论坛上,他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介绍中国典籍、阐释古老汉字,征引中国成语,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阐述中国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表达中国人参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态度。

面对文明的冲突,倡导文明的融合。王宏甲认为,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圆形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圆融的。西方讲进化,讲以强汰弱,中国人更注重演化。演化注重的不是强可以淘汰弱,而是强可以变弱,弱也可以变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王宏甲以博大的历史视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列举铁证,申明大义,绵而有力,柔以制刚:“西方列强侵入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抵抗力量,……是伟大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他进一步指出:“‘敷文化以柔远’,便是注重用文化治国,并寻求与邻居相安。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是靠武力去征服,而是用文化去寻求沟通和理解,寻求同风共俗。”

这样的演讲,既高屋建瓴又形象生动,既有概括力又有感染力。“我们认识乃至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伟大的融合力,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比其他民族更强大,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惟其如此,才有人类的安全、幸福和尊严。”

用良知驾驭理性,用教育启迪良知。王宏甲在这本书里一再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非常妥帖地融合了现代思想——他用“良知”这个词,概括了当今世界最需要弘扬的人的价值、人性的价值。

他看到了工具理性对于世界文明的负作用。文明生活的目的,不是让物欲侵占心灵,让技术操控人性,让功利驱逐道德。

二十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人类浩劫,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需要寻求新的共识。王宏甲倡导“世界需要良知”,是对人性弱点的准确把握,是对世界历史的深刻领悟,更是对人类文化的善意期许,对人类权利的坚强捍卫。

如何发现良知?如何传承良知?如何致良知?王宏甲巧妙地引导:“古人说‘你用心想一想’时,不是要你的能力,而是要你的良心。”2015年,王宏甲在党建网讲解《孔子与中国文化》,以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为对象进行了深入论述。他说:“孔子讲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生哲学,是人本身的成长历程和人的本质属性,包含着人的神圣权利和义务,是社会公理的基础。”“‘仁’字凝聚着孔子的育人思想。一个人只有通过教育具有‘仁’的品质,才能成人。”成为人,合乎人性,塑造人格,便是良知。

在《神圣的教育》中,王宏甲呼吁“成人比成才重要”。他认为:“孟子上承孔子,提出‘良知’的概念,这是把从外部世界得来的学问看作是知识,把从内心即人的善良本性中发现出来的认识称为‘良知’。中国古代教育至迟从孔子开始就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启迪良知。”

坚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互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首先源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扬。同时,继承文化遗产需要正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坚持文化自信,既要看到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和丰富资源,又要牢记深刻教训。所谓自信,就是不惧过往,不畏将来。他告诉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立足现实,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如果放弃了本国的历史文化,我们就会失去精神力量,失去祖国。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我们是否需要更多地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在巴黎,他说:“要想能有比较开阔的眼光去关注社会,就应当向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家学习,向五千年来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在圣彼得堡,他说:“每当踏上这片土地,总有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为什么有这感觉?我想,是因为青少年时期阅读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在我心中留下的亲切记忆。”他说得如此真诚、坦率、谦逊、大度,他的言语中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伟大的融合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8-04-01/4956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4-02 关键字:文艺评论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