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刘仰:包养艺术家是西方陋习

    作家协会之类,由于拿着国家的工资搞创作,被称为“政府包养”。加入“作协”、“剧协”、“音协”等组织的个人,也被称为被“包养的艺术家”。某些媒体在评论这一现象时,大都带着不屑的口气。对于被包养的艺术家们,评论一般也没有给太高的评价,似乎与政府沾边,就是最大的污点。还有个别豪迈的“艺术家”,公开宣布自己“退出”,退出过程也变成一场展现英雄气概的表演,因而受到某些媒体的热捧。其实我也反对包养,但是,我在这里必须指出:包养艺术家不是中国传统,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地道的西方传统,至今依然。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如今大名鼎鼎的西方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都是被包养的,不管是教会包养还是美蒂奇家族包养,艺术家都在权贵、权势的羽翼遮护之下。此后,如莫扎特等,则换了被包养的对象,即国王。在欧洲历史上,艺术家被权贵包养很普遍。当然也有不被包养的,但大都生活坎坷,如梵高。欧洲历史上艺术家寻求包养有几种方式,教会、国王“御用”,拥有头衔是一种,阶段性地提供命题作文性质的服务、按权贵、权势者的要求进行艺术创作,也算是一种。虽然欧洲确有艺术家对此不感兴趣,但也不能排除酸葡萄的心理,或者在价值观上的另一种倾向选择,即,不愿被教会、国王、贵族包养,但愿意被资本家包养,如肖邦。事实上,在欧洲历史上,被包养的并不只是艺术家,包括学者,此类包养现象也很普遍。
    反观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包养艺术家的做法。如果说蔡京是个艺术家,皇帝重用蔡京并非为了他的书法艺术;如果说赵孟頫是个艺术家,他与元朝政府的关系,几乎与他的艺术创作无关,甚至还相反。赵孟頫身为元朝的高官,却在艺术创作中寄托汉族旧时代的记忆,朝廷也没拿他怎样。如果说苏轼是个艺术家,他在朝廷做官,与他的艺术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还因为自己的诗作惹来官司。如果说八大山人朱耷是艺术家,他却是一个前朝皇族,在本朝无权无势,也无人包养。如再要举例,那么,唐寅、徐渭、罗贯中、关汉卿、汤显祖、郑板桥、吴承恩、曹雪芹等等都是不曾、不愿被包养的艺术家。还有近代著名的瞎子阿炳,当西风东渐,近代中国的艺术家、学者纷纷寻求包养的时候,瞎子阿炳依然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没人包养,孑然一身。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个概念,艺术家和工匠。中国古代社会,一部分知识分子自己就是艺术家,他们做官与否,与朝廷的亲疏关系,与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源头上基本无关,结果上关联也不大。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自由的。排除了朝廷或皇帝包养,古代中国也没有教会来包养艺术家。社会上的有钱资本家根本被知识分子看不起,被资本包养的情况也极少。因此,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艺术家被权势包养的情况很少出现,即便有蔡京之流,一来,蔡京并非因为艺术才能而被包养;二来,后世之人也把他排除在“苏黄米蔡”之外,不认为他是一个艺术家。而对于中国古代最有权势的皇帝来说,最多只是包养工匠,即技术高超的手艺人,如绣工、雕工、画工等。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在于,他们只是出卖手艺,不在乎什么思想性,就好比为清宫服务的洋人郎世宁,画的是不错,但他只是画匠,而非艺术家。
    由此,我们就明白一个事实:中国古代没有包养艺术家的传统,也较少包养学者的传统。李时珍、徐霞客都无人包养,而是独立的。包养艺术家实际上是历史悠久的欧洲传统。我曾经说过,欧洲的大学从中世纪的源头开始,就是为教会或贵族等级服务的,因此,学者被权贵或利益集团包养,也是欧洲的传统。也许人们要问:现代中国的“作协”之类,难道不是中国特色吗?的确不是,这种方式是从前苏联学来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种现象。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作者,以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没有一个参加类似的机构,因为从来没有过这种机构。
    当我们理解了包养艺术家、包养学者是西方的一贯传统后,立即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疑惑:当今中国,批判政府包养艺术家的人是谁?难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不是。其实是一些以洋人马首是瞻的媒体或精英。这难道不奇怪吗?既然包养艺术家是欧洲传统,为何崇洋媚外的精英们还要批判?实际上,这就是欧洲历史发展的结果。当初,欧洲的艺术家、学者纷纷愿意被教会或国王包养,后来出现了资产阶级,后来资产阶级发动了革命。于是,原先由教会和国王包养的艺术家、学者,纷纷改为被资本家包养而已。因为,在欧洲的历史上,这被称为是进步。当今西方社会,虽然不能说完全如此,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依然如故——艺术家、学者不被政府、教会包养,却被资本家包养。例如,各种签约歌手、签约画家、签约作者,都是资本家包养的。
    这一现象在当今中国也已经出现,例如798大批被西方签约、或等待被签约的现代艺术家,大批被经纪公司签约的歌手、演员,以及公开或隐蔽的签约作家,尤其是一些以西方为时髦的年轻作家,以及被西方基金会签约的学者。他们和一些媒体、精英一起,对政府“签约”的作家、艺术家、学者看不顺眼,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是被资本家签约的艺术家或学者。说实话,我丝毫看不出“被资本包养”比“被政府包养”高尚在哪里。甚至,基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我更看不起被资本包养的艺术家、学者。因为,中国传统要求知识分子是独立思考的,除了为官做事,在思考和艺术创作方面,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由的。洋奴精英嘲笑挖苦被政府包养的艺术家、学者,不过是一个傍了大款的二奶、小三看不起年老色衰的原配而已。

 

    最后附一条本人刚发的微博:不说此派那派的,只说在一个国内众多知识界大佬云集、八老压阵的会议上,号为儒商的冯仑与被尊为思想者的易中天,两人公然在嘴巴里“高潮”不断。让我想起某些人常说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优越待遇,因而羡慕民国大师众多。也许,只有操着“娘希匹”的蒋介石,用法西斯手段加高官厚禄才能管管他们。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1762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艺术家  学者  包养  独立  文化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