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纪实文学

打印

蒋巷:江南的“世外桃源”

蒋巷:江南的“世外桃源”

王留彦

u=1566398439,2832515175&fm=27&gp=0.jpg

蒋巷村名片

蒋巷村隶属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位于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阳澄湖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村186户,832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40多年来,蒋巷村沿着“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科学发展新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强村富民、共同富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四个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上人、自然与环境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2014年,全村三业经济总产值14.2亿元,亩均人均产粮超1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万美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5万元(不包括集体福利),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股金8000元。蒋巷村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红色旅游候选单位、江苏省文明村标兵、现代化农业示范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卫生村、百佳生态村、循环经济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星级信息化示范村、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诸多荣誉。

 

春暖花开,江南如画。

走进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大街小巷的桃花、梨花争相怒放,碧水绿树环绕的别墅群整洁气派,生态园里蜂蝶飞舞,鸡鹅成群,村外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千亩良田里绿浪滚滚。一群群来自江、浙、沪的游客,尽情享受着这世外桃源般的惬意。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土瘠水恶、十年九荒的“烂泥地”。改变这一切的,是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下的全体党员和村民。

农业起家  工业发家  旅游旺家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60年代。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上了生产大队队长。年轻气盛的常德盛面对的是这样一番景象:全村90%的人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面黄肌瘦,苦种一年,收成寥寥,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甚至因为穷,村里35岁左右的小伙子,半数以上娶不上媳妇。“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这首当年流行的民谣是蒋巷村的真实写照。

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常德盛拿起话筒,对着全体村民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土不能改,但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口号,带领全体村民开始实施规模宏大、持之以恒的治水改土工程。这一工程历时20多年,累计投入劳动力6万余工,完成土石方50多万方,硬是凭着一根扁担两只筐,将1700亩低洼田填高了1米多,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

治水改土让蒋巷农业彻底翻了身,粮食亩产稳居苏州地区前列,蒋巷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市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直到今天,蒋巷仍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

常德盛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近年来,他带领村民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对全村农田进行彻底改造,建成了连片近千亩优质生态粮食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基本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俗话说,无工不富。看着周边一个个乡村发展工业崛起,常德盛急了,他不再满足于农业“样板村”的现状,决心打好工业翻身仗,真正拔掉穷根奔富路。

兴办企业的道路并不平坦。蒋巷村先是由于投资受骗背上了200万元的债务,后又含泪关闭了年创利100多万元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蒋巷村债务缠身,官司不断,共有15家单位把蒋巷告上法庭。常德盛陷入绝境之中,但他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为了还债,他四处寻找出路,拼了命地工作。

最终,常德盛选择了新型建材彩钢板作为突破口。为了拓展市场,常德盛昼夜兼程奔波大江南北。有一次出差途中,他乘坐的面包车发生车祸,他的一只左眼被撞瘪,整口牙齿错位,当场昏死过去,直到现在常德盛左眼的视力仅剩0.2。历经千辛万苦,过硬的质量使“常盛”牌彩钢板畅销国内外。如今,村办集体企业常盛集团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轻、重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年产值10多亿元,为全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常盛集团的健康发展让常德盛终于松了一口气。上世纪末的一天,常德盛偶然从一条“麦子下岗、竹子上岗”的新闻中,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新思路。彼时,常盛集团快速发展,民办企业红红火火,每年给村里带来滚滚财富。当常德盛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的时候,不少村民和村干部提出不同意见,他们问常德盛:“常盛集团效益如此好,干吗要把钱花在没有高产出的种植业上?”“旺,不单单体现在经济上,也要体现在环境上。”常德盛说。

终于,在他的坚持下,村里由“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正式走向“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发展阶段。依靠工业反哺,村里先后投资近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积极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2005年,蒋巷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旅游局共同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3年入园游客数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8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三步走”道路,使蒋巷村脱贫致富,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人均GDP4万美元,村集体可支配财力近2000万元。2014年,全村人均现金收入3.5万元,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8000元,实现了家家住别墅,户户开汽车。蒋巷村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乡村,江苏省的文明村标兵、卫生村、百佳生态村、循环经济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星级信息化示范村,并荣获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数十项荣誉,成为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实施“三个集中”  完善“三大保障”

声名鹊起的蒋巷村吸引了海内外的关注。让各级领导和专家津津乐道的,是蒋巷村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蒋巷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起步较早。1998年开始,常德盛在全省率先实施“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能手集中”的“三个集中”的做法,掀起了蒋巷村城镇化建设的高潮。

像许多传统村庄一样,早在上世纪80年代,蒋巷村村民陆陆续续地建起了新房。但是新房布局凌乱、房型土气,更重要的是浪费了不少土地。为了节约土地,常德盛邀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建造了有186幢别墅的新社区。每幢别墅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别墅区内绿化面积占50%以上,小区内还设有幼儿园、小学、剧场、商贸街、医疗、活动中心和休闲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这些每栋造价近30万元的别墅,村民只出了 12.8万元,其余的资金全部由村里补贴。不仅如此,每户村民还能拿到2万元的旧房拆迁补偿。每户只需实际花费10万元,就能取得一幢别墅。所以,村民100%迁入新社区。

不仅如此,为了照顾村内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养老习俗,蒋巷村专门建设了150套与子女别墅区仅为“一碗汤”距离的老年公寓,供村里的老人免费入住。宽敞的走廊加上星级宾馆式的室内配置,老年公寓为老有所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让老年人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蒋巷村老年公寓被江苏省建设厅评为“江苏省村镇文明住宅小区”。

新世纪之初,蒋巷村打破常规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在镇工业开发区批租土地,建成“常盛工业园”,集中迁移了村级集体企业。蒋巷村主体经济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全年经济总量达10多亿元,下属4家股份制实业公司和常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部集中入驻占地800亩的常盛工业园。同时,蒋巷村开拓边沿低产荒芜土地,建成村级民营工业园,让村民自主创业,租赁发展。

作为明星村,蒋巷村是为数不多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的村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多数村民进入村级企业工作,常德盛抓住时机,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在绝大多数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了统一流转,坚持规模适度的原则,引导种田能手承包土地,实施规模经营。

目前,蒋巷村千亩良田由16个大户承包种植,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行机械化操作。村里拆旧村建社区集中腾出的耕地、菜地也全部集中,形成一道独特的绿色风景。蒋巷村利用流转的土地建起了 600多亩生态种养园,园中处处竹林密布、绿荫夹道,有梨园、桃园、葡萄园等各色瓜果供游客采摘。此外,他们还建成开放了村史展览馆、江南农家民俗馆、农艺馆、度假村、钓鱼台、采摘区、游乐区、动物观赏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蒋巷村为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使村民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大保险全覆盖,村民过上了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幸福安康生活。

20125月,随着全村最后2名农保参保者转为城保,标志着蒋巷村率先在当地完成了农保向城保的并轨。而对于全村411名已退休的老人、未成年人以及在校学生等未能参加城保医疗保险的,全部参加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缴费全部由村委会承担,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覆盖。

由于种种原因,蒋巷村也有困难户,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自2007年起,蒋巷村对于患病住院治疗的村民,在先行医保卡划卡结报后,剩余医药费由村委会再报销50%~80%,并且年终对患大病、重病、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给予一定补助,大大减轻患病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蒋巷村,最幸福的是老人和孩子,特别是老人,除了免费入住老年公寓外,还享受养老金制度。据了解,随着村级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村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村委会发放养老金的年龄逐步降低,发放的标准逐年提高。1994年男性58虚岁、女性55虚岁起享受养老金;2011年按年龄分12档次,年龄越大,标准越高,起发48001年,最高120001年,并统一提供优质口粮。鼓励老人与子女同住别墅房,对共同生活的家庭老人每年给予2000~3000元的奖励。全村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做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民们说:“以前养老靠大细(子女),现在养老靠集体。”

蒋巷村以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理念,发展优质教育普惠村民,幼儿园和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和城里媲美。幼儿园全免费,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品学兼优者还能得到奖学金。如果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至博士或出国留学,另有“重奖”。村里投资建立了江苏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区医疗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每年免费为村民提供一次健康体检,并为孤寡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家庭病床访视服务和康复指导服务。村民有什么病痛,医务人员随叫随到。

在蒋巷村,村民享受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居住在环境优美的别墅社区,生活垃圾村集中处理,农民乐园、文化中心广场、农民剧场、影视厅、文广中心、医疗服务站、生活污水处理站、小型沼气、秸秆气化站、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家庭的电话、数字电视、有线广播、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小水井等安装建设均由集体投资。26公里村级公路主干道全部黑色化、林网化,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实现了“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公墓像陵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的总体目标。

在大力建设新型社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的同时,蒋巷村高度重视村民能力素质的培养。常德盛经常引用毛泽东同志那句“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话来告诫激励村民。为培育有技术、有知识、有思想的新型农民,蒋巷村通过开展知识讲座、远程教育等培训,多形式、全方位地充实、更新和拓宽村民农业技术知识,提升村民农技水平。从2000年起,连续12年开展全村家庭读书学习竞赛活动,倡导村民争创学习型家庭。邀请上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学院、苏州市政法委系统等单位来村建立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村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爱家乡,乐于奉献建蒋巷”的热情和干劲。

老骥伏枥本色“老常”

“我只想认认真真为蒋巷做点事情,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是常德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话语朴实,一如他朴实的外表。

已是花甲之年的常德盛,身材消瘦,着装简朴,总是以白衬衫、黑裤子、黑布鞋示人。他喜欢每天一大早出门,到村里各处转转,看农田、看工厂、看生态园、看青少年拓展基地等。一天转下来,现场能解决几十个问题。碰到游客或到访的客人,他非常热情,亲自接待,并自豪地为他们讲解蒋巷村的光荣村史。这种习惯已经保持了10多年,除了生病或出差、开会。他的嗓音洪亮,说话节奏快而伴有浓重的乡音,习惯性地眯着眼睛,挥手动作果断有力。如果没人介绍,谁也不会相信,这个朴素、热情的“小老头”,竟然就是在蒋巷村领导岗位上奋斗整整50年、赫赫有名的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盛集团董事长。

50年来,常德盛没有节假日。他把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自担任蒋巷村总支书记起,他就定下“三不”原则:不收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又更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进入新世纪又定下新“三不”: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他的岗位报酬只拿零头,兼任董事长总经理报酬分文未取,企业改制时可由他个人持有的数千万元股份也转让村民共同享有,帮助企业该得的销售提成累计有数千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村里为村民建造了别墅、老年公寓,但他现在仍住在儿子给盖的平房里。如今,他没有别墅,没有专车,没有专属办公室。

很多人不理解,说常德盛是个傻子,到手的钱不要,改善生活条件也不接受。但他说:“我不能要这些钱,要了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长期得到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好!”

50年来,“老常”还是那个“老常”,但蒋巷却变了大模样,由一块“烂泥地”变成了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蒋巷奇迹”,捧出了“蒋巷样本”。50年来,常德盛始终用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十八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他50年如一日,用汗水和热血,用忠诚和奉献,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激昂的、华美的为民、爱民、富民乐章!

 

常德盛治村名言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

学习大寨精神,改天换地,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

顺利的时候拼命干,困难逆境时拼死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干部不讲钱不现实,但是钻在钱眼里的干部肯定不是好干部。

当干部也要将心比心,要群众做到,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家里能不能做到;要群众做好,干部一定要先做好;要群众出多少力,干部一定要先出更多力。

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好。

什么最幸福,经过自己勤劳双手创造的事业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从哪里来,全靠劳动创造才会来。

毛主席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体会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干不成的事。

当干部要坚持做好事,不要做好人(主义),要以群众能不能得实惠,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有不拥有、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最终目的。

要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要坚持毛主席的“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以“速决战”的战术去完成。我们所做的,当时不一定都能得到大家认同,过一段时间才会证实决策的正确,即使受点委屈,我们也要坚持,所以做一件事就要做成一件,做好一件。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党的政策和各级领导的意图、党支部的规划,真正化为全体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有理念、信念、观念。

老实人不吃亏,吃亏始终是不老实。

坚持“四比”,一比过去不忘本,二比未当干部前的情况,三比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四比先进勇攀高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jswx/2018-01-03/4806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1-03 关键字:纪实文学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