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期

李锐其人其事

李锐其人其事
导语李锐走了。走得冷清而又热闹。 冷清的是主流媒体。关于他的逝世、他的葬礼,主流媒体不见有一字的报道,这与2015年邓力群逝世后的情形形成了巨大反差。热闹的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一时间,这些舆论平台上又掀起了一轮反击李锐及其同伙的热潮。按说,中国人讲恕道,讲死者为大,一个人生前再不好,到他死了的时候,也是要表示相当的尊敬的,但是李锐为什么就偏偏成了例外呢?公平地说,这怨不得广大网友。怨谁呢?一怨李锐自己。是他,对党和人民不依不饶,临死还要再疯狂地咬上一口。既然你不仁在先,广大网友又何必自作多情,对你报之以义呢?二怨境外别有用心的媒体。是他们狐兔不如,其类死了,非但不去认真地“悲”,反而拿死者当猴耍,摆弄着这具僵尸向党和人民发难,难道党和人民就应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么?

徐庆全:胡乔木谈李锐

徐庆全

  徐庆全按(本网做了压缩——编者)这份谈话记录稿是培森同志给我的。1985年5月6日,胡乔木与《张闻天选集》组张培森、施枯寒二人谈话。张培森记录整理,题为《胡乔木同志的谈话》。就谈话内容而言,主要是对李锐《重读张闻天同志的<庐山发言>》一文的意见。记录者是张培森同志。

异史氏:关于李锐现象的反思

异史氏 

  李锐是一个混进党内的反党分子。其堕落在于世界观长期未能得到改造。他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当中的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者当中的极其粗鄙的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者。这种人不单对党和人民,而且对所有阶级和政治集团都是潜在的祸害,因为他除了个人私利外,不会忠诚于任何东西。西方敌对势力垂青他、收买他、利用他、抬高他,足见其品位之低与无人可用的末路光景。李锐现象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必须重提改造世界观的口号,必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

 

吴冷西谈庐山上的李锐

吴冷西

在八届八中全会期间,我们比较平静地从事文字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生一件对我们来说相当震动但也并非没有预感的事。这就是813日杨尚昆同志找我和田家英、胡乔木一起谈话。他说,李锐写了一个材料,里面讲了你们很多坏话,说你们攻击毛主席,攻击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特别讲你们说毛主席现在有点像斯大林的晚年。尚昆同志要我们准备跟李锐对质。他说,这是少奇同志和彭真同志交待他转告我们的。我和田家英当场就否认,我们说我们没说过毛主席像斯大林晚年这个话。

 

对于《邓力群赢了,李锐输了》一文的修正

异史氏

李锐走了。走得冷清而又热闹。

冷清的是主流媒体。关于他的逝世、他的葬礼,主流媒体不见有一字的报道,这与2015年邓力群逝世后的情形形成了巨大反差。热闹的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一时间,这些舆论平台上又掀起了一轮反击李锐及其同伙的热潮。按说,中国人讲恕道,讲死者为大,一个人生前再不好,到他死了的时候,也是要表示相当的尊敬的,但是李锐为什么就偏偏成了例外呢?公平地说,这怨不得广大网友。怨谁呢?一怨李锐自己。是他,对党和人民不依不饶,临死还要再疯狂地咬上一口。既然你不仁在先,广大网友又何必自作多情,对你报之以义呢?二怨境外别有用心的媒体。是他们狐兔不如,其类死了,非但不去认真地“悲”,反而拿死者当猴耍,摆弄着这具僵尸向党和人民发难,难道党和人民就应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么?

 

腐化变质分子为何反共反毛?从李某死前承认自己道德品质恶劣谈起

 

X死了。这位生前冒充“毛泽东秘书”,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彻底否定、而事实上却又以这种方式靠着毛泽东赚名声吃饭的“著名历史人物”,死了。

人的一生中,死亡作为自然生命的终点,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节点,因而一个人临死前的言行常常被历史研究者格外留意。晚年以“历史学者”身份著述的李X,其死亡前的活动,本身也是值得留心的。

 

 

李锐其人其事——李锐百岁,对得起党吗?

 

李锐在2016年4月份炎黄春秋杂志发表文章《百岁回首》,形容自己“没想到能够活到100岁……我对党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写了一本《庐山会议实录》,如实地反映当时全貌;二是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阻止了邓力群可能被推举为总书记。……回首一生,我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党,也对得起自己。……唯一忧心天下事,何时宪政大开张”。

 

邓力群赢了,李锐输了

异史氏

邓力群去世以后,二、三网友欢呼:“李锐赢了!”

论输赢须先是对手。说两位老人是对手,却也勉强。除1943年的纠葛外,二人一向相安无事。只是到改革开放、邓力群地位显赫以后,李锐才开始纠缠邓力群,而且不依不饶,颇有几分牛二的“韧”劲儿,然而却未见邓力群对李锐出手。一头要打,一头不要打,怎能演出林教头与洪教头那般放对的好戏?不过,二人的立场、信念、为人倒是截然对立的,由是观之,也可以一比输赢。比什么呢?既然皆为高官,按古人的标准,须比“三不朽”,即比德、比功、比言。除此之外,按时尚标准和二人的特殊规定性,还须比一比情。上下相加,总计四项。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