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熊蕾文集

熊蕾:我们不知道的朝鲜——朝鲜的免费教育一瞥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09 鲜花数:20

关于朝鲜,这些年我们听到的负面报道数不胜数。但是最近去朝鲜,我看到了一些我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朝鲜的免费教育。

在去往平壤的飞机上,《今日朝鲜》第9期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报道说,在朝鲜,学生人数不到20人的学校有500所,不到10人的学校有100所。凡是有适龄儿童的离岛上,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国家也会派出教师让孩子享受完全的义务教育。需要的教学设备,包括动植物标本,一应俱全。
以前听说过朝鲜的免费教育,但是不知道他们的免费教

乔姆斯基在北大演讲 北大校长好失礼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90 鲜花数:20

     8月13日晚,去北大听首次来华的乔姆斯基演讲。感觉很爽。  乔姆斯基的演讲题目是"世界秩序的勾勒:持续与改变"(Contour of World Order: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他集中讲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威胁:环境的恶化和核战争的阴影。但是不同于西方主流世界和媒体让人们相信的一些概念,乔姆斯基对这个威胁都有他的看法和分析。  比如环境的恶化,他就指出资本和市场经济对此摆脱不了的干系。市场经济追求短期效益

熊蕾:送沈安娜阿姨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563 鲜花数:26


送沈安娜阿姨
作者: 熊蕾
终其一生,沈安娜阿姨的贡献,在她最后的十几年才浮出水面。有多少人会记住她的英名和事迹,能记住多久?真是很难说。但是我知道,安娜阿姨不会计较这些。


 
6月20日上午,我再次去八宝山——这次是送沈安娜阿姨。
安娜阿姨是端午节那天走的,享年95岁。
她可能是周恩来总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创建的中央"特科"最后的战士了。
安娜阿姨是我爸爸妈妈尊敬的大姐和战友。
我第一次见到安娜阿姨,还是个小学生。当时安

熊蕾:新闻伦理和天安号事件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25 鲜花数:26


新闻伦理和天安号事件
作者: 熊蕾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和一位美国老师一起在清华教的新闻伦理课,会和3月26日发生的韩国天安号事件扯上瓜葛。

我们这门课的一个内容,是让学生做媒体监测。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一组每周监测某个媒体的某几天的版面,看其报道的消息来源如何,是否平衡。以后则要求他们自己每周找出新闻报道中有职业道德问题的实例,进行课堂讨论。
所以,当5月中的一堂课上,一个小组运用新闻伦理原则分析批评一些媒体对天安号事件的

熊蕾:劳动节听新工人的歌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67 鲜花数:41

五一劳动节前,去朝阳文化馆听新工人艺术团的民谣演唱会,很受震撼。


演唱会海报
一台歌曲,全是孙恒和他的同道们自编自演。这些民谣中,有叙述--如《彪哥》、《我的名字叫金凤》;有困惑--如《唱支歌儿解忧愁》("城市就像个大转盘,我们一直在边上,老子也想往里走,可是总有个东西挡在前头。......我们到底算什么呀,最终我们都清楚。我们是留下还是走,最终你们做不了主");有呐喊--如《团结一心讨工钱》;有自豪--如《打工号子》、《打工子弟之歌》、《

熊蕾:顿悟中美关系的性质--听美国驻华大使清华演讲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74 鲜花数:20

顿悟中美关系的性质——听美国驻华大使清华演讲 作者: 熊蕾 | 2010年03月21日
本文地址: http://xionglei.blshe.com/post/267/520110
听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听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这些美国官员想要的中美关系,就是他们吆喝,我们听喝。 上周四,3月18日,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应邀来清华演讲。我和学生及其他老师一起去听。洪博培一上来,拿清华的前身"庚子赔款学校"跟清华师生套近乎,说明美国与明年便要百岁的清华多么有渊源。

熊蕾:了不起的恩道尔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85 鲜花数:17

了不起的恩道尔
作者: 熊蕾 | 2009年08月11日
 
知识产权出版社刚刚出版了美国独立经济学家和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的第三部力作:《霸权背后》。为此,他们邀请恩道尔第三次访问中国,向中国人民揭露美国如何利用"人权"、"民主"作为21世纪版的鸦片战争的武器,迫使中国就范。已经面世的中文版《石油战争》和《粮食危机》,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震惊或思考,即将出版的《金融海啸》同样也是一部力作。


恩道尔在演讲
8月9日,在出

熊蕾:我看西藏问题的内因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524 鲜花数:19

随着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第一个农奴解放日的庆祝,西藏的敏感月份好像已经过去了。但是围绕西藏的明争暗斗,还会持续很长时期。本人虽然不是什么西藏问题专家,但是冷眼旁观这些年,却也有些话要说。


  西藏问题闹出今天这样的动静,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
  外部的原因,是19世纪末大英帝国在西藏开始的分裂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藏独就是他们捣鼓出来的。这中间,纳粹德国也插过一手,但是20世纪中期以后闹腾得最欢的应该是美国中央情报

熊蕾:新闻媒体与国家形象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6 鲜花数:17

新闻媒体与国家形象
作者: 熊蕾
11月15日和16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第六节亚洲传媒论坛,讨论的议题之一是国家形象的传播问题。我因为昨天才从外地回来,就只参加了今天的会,挺有收获。这是我给会议提交的文章,做了一些删节放在这里。
近年来,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提升成了很热门的话题,而承担这方面研究的,大都在新闻传播学界。也因为这个问题的起因之一似乎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常常被中国方面认为是有意无意地扭曲了

熊蕾:学习毛泽东的新闻思想——纪念毛主席诞辰115周年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10 鲜花数:30


学习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作者: 熊蕾 | 2008年12月29日 19:54 | 栏目: 世说新语 , 抛砖引玉 (166) 点击  |  (20) 评论 | 本文地址: http://xionglei.blshe.com/post/267/312487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几年一直是范敬宜老师主讲,现在是周庆安老师主持。上个星期,周老师请我去讲了一课。马列主义关于新闻的著作,我没有读过几篇,不敢讲。我就讲了学习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因为毕竟《毛选》一到五卷都

熊蕾:华叶“结盟”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834 鲜花数:21

【题记:记述当年粉碎四人帮过程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对华、叶是如何走到一起来的,却都语焉不详。无他,只因促成这段历史的那个人,生前从来没有公布过这个史料。如今,华老已经去世,笔者认为,把这个尘封32年的历史过程公诸于世,不至于再犯某些人的忌了。同时,这也是笔者对华老这位有大功于历史的伟人的一种纪念。必须说明,华国锋和叶剑英从来没有“盟”。但是,他们能够心心相印,走到一起,才可能产生最后粉碎四人帮的举动。采用“结盟”二字,纯粹为了标题的简明。】 

《毛泽东的私生活——李志绥回忆录》出版背景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5410 鲜花数:38

李志绥作为一个只会用中文写作的中国人,却需要别人把他的中文草稿译成英文,再由母语为英语的美国汉学家润色甚至改写,然后出版一部以英文为母本的回忆录。一个人的回忆录不能以自己的母语为母本,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后来出版的这本书的中文版,都是以英文版为蓝本。

从唐山到汶川:中国特色的人权实践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372 鲜花数:30

从唐山到汶川:中国特色的人权实践

熊蕾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万众一心,坚强不屈,从废墟和悲痛中凝聚起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引起了世人的惊叹,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了,才有了尊重生命这一“普世价值”,这是同“国际接轨”的可喜结果。
而另一种是,这是中国人“久违了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很多人在市场利益

国际人权论坛上中国草根网民震撼的声音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64 鲜花数:12

国际人权论坛上中国草根网民震撼的声音

4月22日下午,参加北京人权论坛的中外人权专家,听到了中国草根网民们的声音。国内外专家们的反响非常热烈。

很荣幸,把这些声音带到这个国际会议上的,是我。

很感动,给我这个机会的,是大会主办者中国人权研究会——参加会议的中外人士,事先都准备了论文,我的论文2月份就提交了,是讲公众参与的。大会发言的议程也是早就定了的,并没有我。

这个会议是学术味道比较重的会议。与会者大都是做人权理论、人

熊蕾:感谢西方媒体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22 鲜花数:7

中国国际传播中新崛起的草根力量
作者: 熊蕾

3月28日,应邀参加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一个媒介批评研讨会。我在其中的突发事件单元做了一个发言,主要是谈拉萨骚乱后中国国际传播中新崛起的草根力量。 
看我们媒体关于拉萨骚乱报道的那种文风,一如既往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看不下去。
而且常常没头没脑。
27日晚,上网随意搜了两条比较新的报道。一个是布达拉宫3月26日上午9时重新对外开放。说布达拉宫在拉萨"三

作者简介

作者熊蕾: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副社长、高级编辑,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被毛泽东称之“一人可顶几个师”的中共情报英雄熊向晖之女。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