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斯蒂格利茨文集

斯蒂格利茨:“华尔街谎言”还灵吗?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85 鲜花数:16

“华尔街谎言”还灵吗?
来源:投资者报
Joseph Stieglitz

  任何危机都会有结束的一天,当前的情况看似凄迷,但本次经济危机同样也会过去。任何危机,特别是今天这样严重的经济危机都会留下一笔遗产。
  目前这场经济危机的遗产之一将会是全球关于经济思想的讨论——到底哪种经济制度可能为最多数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可能不会有赢家,但是会有输家,其中的大输家就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支持力量。
  新自由主义的脆弱
  历史学家应

斯蒂格利茨:全球经济复苏嫩芽在今年夏天就会变黄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5 鲜花数:8

全球经济复苏嫩芽在今年夏天就会变黄
2009年05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已有评论31条中新社上海五月十五日电 (记者 姜煜)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十五日在此间对今年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看法泼了一瓢冷水。
  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斯蒂格利茨说,由于美国的经济情况,“全球经济复苏的嫩芽在今年夏天就会变黄了”。
  据他分析,美国的住房及失业率等问题,使“现在不仅仅有金融危机,还出现了社

斯蒂格利茨:美国政府的七大致命赤字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0 鲜花数:16

美国政府的七大致命赤字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布什总统上台之时,大多数对那场选举不满的人土都有如下这种想法:美国的制衡制度,华盛顿的政治僵局现象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呢?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这种损失远远超过了最悲观者所能想象的程度。从伊拉克战争到信贷市场崩溃,各种财政损失难以估量。而在那些损失的背后,则是更多错失的机遇。    在伊拉克战争中所耗费的资金,在一场让整个

斯蒂格利茨:我们面临比“大萧条”更大的挑战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67 鲜花数:8

我们面临比“大萧条”更大的挑战
商务周刊
   □文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这是一次严重的衰退,人们看到惊人的衰退。我认为在很多方面都是大衰退。同时,这次衰退比之前的都复杂,相对于1929年我们面临的是更加全球化的环境。  首先,复苏需要每个国家的努力,但每个国家都关注这场危机对自己国家的影响。为此,很多国家选择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的抬头会让世界经济更难恢复。其次,1929年“大萧条”时期银行还是传统模式,收钱放贷,

斯蒂格利茨:美国银行救助计划注定失败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64 鲜花数:15

斯蒂格利茨:美国银行救助计划注定失败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4月17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周四表示,奥巴马政府修正美国银行体系的计划注定会失败,因为出台的所有措施都旨在帮助华尔街而非创建一个切实可行的金融体系。
  斯蒂格利茨在接受采访时说:“迄今为止,他们(美国政府)所有的药物成分都功能不佳,并且还缺少了一些成分。”那些制定计划的人“不是受惠于银行就是不称职”。

斯蒂格利茨: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危机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52 鲜花数:14

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危机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场全球危机要求我们作出全球性的应对,然而不幸的是,作出回应的责任依然只停留在国家层面。每个国家都力图让自己设计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能够最大程度地造福于本国公民,而不是最大限度地影响全球经济。
  今年可能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糟糕的一年,世界银行估计世界经济将下滑高达2%.即使那些没有犯任何错误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它们的宏观经济

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将不复存在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7 鲜花数:24

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将不复存在
2009年04月02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旷野
 时至今日,这场金融风暴依然在螺旋上升,显然,各国央行没能跟上危机演变的脚步。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任前以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历史著称,然而作为政策制定者之一,他没能力挽狂澜,美国经济复苏似乎也不会如他所愿的在2009年第三季度来到。    
  3月2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北

斯蒂格利茨: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05 鲜花数:22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  日期:2009-03-29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张军 来源:文汇报  
小传讲演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        1942年出生,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年仅26

斯蒂格利茨:美元储备货币体系已经瓦解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67 鲜花数:6

斯蒂格利茨:美元储备货币体系已经瓦解
2009年03月28日 【作者:肖妤倩 来源:投资者报】
  在钓鱼台的聚光灯下,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滔滔不绝地对全球经济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时而凝目观望,时而踱步沉思。
  从他慈祥的笑容和友善的目光中,我感受到这位老人平易近人中透露出的睿智——他就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3月21日,在以“中、美和世界经济”为主题的2005委员会“商界?名家”

斯蒂格利茨:警惕全球化,终结IMF一家独大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38 鲜花数:11

斯蒂格利茨:"我们需要相对保守的金融体制"  日期:2009-03-17 作者:姜澎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记者  姜澎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制订的很多政策和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如果中国按照有人曾经要求的那样‘更全球化’、‘更开放’,那么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会比我们预想到的更糟糕。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不应该过快,否则将给

斯蒂格利茨:中国为何不把国民储备花在本国?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84 鲜花数:12

斯蒂格利茨:中国为何不把国民储备花在本国?
2009年03月16日
  危机时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倾向于增加储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只会加剧和延长危机。同时,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系统是有问题的,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全球外汇储备体系。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昨日做客上海的名人演讲论坛“三言舍”时提出这一主张。他说,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1997年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教训,就是要有大额外汇储备才能掌握经济自主

斯蒂格利茨:命运之轮逆转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68 鲜花数:10

命运之轮逆转
2009年02月16日 《投资家》杂志
  斯蒂格利茨在阐述思想体系、特殊利益压力、民粹主义政治和纯粹的无能使美国经济沦落到奄奄一息的境地的同时,提出一个旨在扭转布什时期的愚蠢行为、恢复美国经济健康明确且符合常理的计划。
  文/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编译/兰晓萌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克林顿总统期间的经济顾问团主席,1997年起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

斯蒂格利茨:连欧美都对自由市场经济丧失了信心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4 鲜花数:17

斯蒂格利茨:连欧美都对自由市场经济丧失了信心
  15年来,我一直参加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通常情况下,领导者们聚集一堂,分享他们对全球化,技术和市场正如何改良世界所持有的乐观主义。即使是在2001年的衰退中,会聚于达沃斯论坛的人们依然相信下行趋势将是短期的。
  但是这一次,我们可以感觉到乌云密布。一位把握了会议精神的演讲者提出,我们已经从“繁荣与衰退”阶段进入了“繁荣与大决战”阶段。新近的共识是:会议召开

斯蒂格利茨:全球经济复苏的三个路径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07 鲜花数:10

斯蒂格利茨:全球经济复苏的三个路径 
2009年01月13日 东方早报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共识,已经持续了一年的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更漫长、更深入,而且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受到影响。幸运的是,美国终于有了一位对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有所了解的总统,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强有力的刺激计划,再加上其他国家的政府的协调一致的行动,这将意味着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将比原本可能的要弱。
  有一阵子,人们似乎对汹涌的流动性

斯蒂格利茨:溃败——我们的经济以什么为基础?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83 鲜花数:6

溃败——没有制造业、没有新观念、我们的经济以什么为基础?
《文化纵横》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译者:王荣欣
大约75年前,世界陷入经济大萧条,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大受打击。亚当·斯密说过,通过“那只无形的手”,市场会引导经济走向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但在当时,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失业,人们就很难相信亚当·斯密的上述说法是正确的。一些经济学家仍坚信自我监管的市场,他们认为,从长远看来,只要我们耐心点,市场就会自我复苏,经济也将得以

作者简介

作者斯蒂格利茨: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曾担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他还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斯蒂格利茨博士注重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常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阐述问题。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