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农业部:未批准任何转基因的主粮商品化生产

作者:   来源:中国人大网  

 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就转基因问题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在转基因这项高新技术上,中国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农业部未批准任何转基因的主粮商品化生产,对待转基因秉持支持研究、慎重推广、依法管理的原则,坚决杜绝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违规销售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现象,今后将遵循“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推进步骤,慎重地进行推广应用,并更好地公开信息。

  农业部还回答了公众关心的农产品质量、粮食安全、“杀牛倒奶”现象等热点问题。

  

  将慎重推广应用转基因作物

  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就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答记者问,有记者问到,最近有很多民众起诉农业部有关转基因安全披露的信息不够,农业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余欣荣回答称,农业部对待转基因问题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简单地讲就是突出三条:一是在研究上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占领农业生物科技的制高点。二是推广上慎重,做到确保安全。三是管理上依法。当前,人们对转基因有疑虑和担心,社会上对转基因问题有争论,从人类科技进步史的角度来看,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转基因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新技术,诞生的时间还不长,社会对这项技术的认识还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目前人们对它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属于科学认知的问题。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的消费大国,而又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灾害频繁,病虫害发生率高,所以为了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期有效地供给,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包括在转基因这项高新技术上,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我想,随着科普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公众的疑虑是可以逐步减弱的。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把这些工作做实,做到位。

  余欣荣介绍,近年来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监管,农业转基因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有序,总体可控。具体来讲,一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且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制定并实施了四个配套的规章。二是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组建了由64位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转基因的生物安全评价。组建了由41位专家组成的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发布了108项转基因的生物安全标准。三是建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了由12个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四是加强了转基因标识的管理,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标准。依法对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等五类作物的17种产品实行按目录强制标识。五是加强日常监管。上个月,农业部印发颁布了2015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属地化管理的责任,研发人切实落实“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坚决杜绝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违规销售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现象。

  余欣荣表示,要加强对违规违法种植销售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对安全标识进行监督,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我还想借此机会讲一下,我国只批准了转基因的棉花和木瓜的商业化种植,还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的主粮商品化生产,今后我们将遵循“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推进步骤,慎重地进行推广应用。同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转基因的信息公开透明,凡是涉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评价标准、审批结果等信息,我们都在农业部的网站上进行了公开,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农业部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更好地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

  进口增加,但粮食安全形势很好

  对记者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余欣荣表示,政府监管部门对该问题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总体上讲,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消费安全有保障。从近几年农业部对全国蔬菜、畜禽、水产质量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来看,基本稳定在96%以上,而且这个程度还在不断改善,呈不断上升态势。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个别时段,违法违规案件确实时有发生。尤其是要看到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产品质量问题还时有发生,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下决心不断地去努力改进。

  对粮食安全问题,余欣荣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2014年实现了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创历史新高。有记者问为什么在粮食高位丰收的时候,进口反而增加了,余欣荣表示,这些年我们的粮食进口量确实在不断增加,去年达到最高,进口总量大的数字是1亿吨,这1亿吨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但谷物类去年的进口量只有1952万吨,仅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3.2%。这主要是因为,近年国际市场的粮食品种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另外也可以看出,国内粮食需求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不是简单的仅仅满足于口粮,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用粮也在增加。还可以看到,我国实施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出现“杀牛倒奶”现象,政府正设法解决

  有记者问,2005年初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出现“杀牛倒奶”现象,一方面是国产奶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大量进口,农业部对此怎么看?

  余欣荣表示,当前出现奶源过剩、农民卖奶难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倒奶、卖牛的现象,农业部对此高度关注,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逐渐缓解、解决近期部分地方出现的奶业发展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近期的原因,也有长期形成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首先从国际上来看,2014年全球的奶业增产明显,所以导致了国际市场的奶价大幅度下跌,由此推动了我国进口奶粉大幅度增加。去年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了105万吨奶粉,增长幅度达到了6.5%。再从国内来看,2014年全国的生鲜奶产量达到了3725万吨,增长幅度是2007年以来幅度最大的,增加的产量是最多的。国内市场消费增加的幅度赶不上国际奶粉大幅度的进口和国内奶业大幅度的增产,导致了国内,特别是养殖户鲜奶的收购价格由去年初的1公斤3.25元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85元。第三个原因是长期形成的原因,也就是国内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成本、产业的连接度上,和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存在着差距。我国的奶业还没有摆脱规模小、成本高、国际竞争力相对弱的状况。各级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帮助奶牛养殖户度过困难,包括补贴、保险、开拓市场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价下跌对奶农造成的冲击。

  余欣荣表示,从整体上看,我们对中国的奶业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国的奶业发展有基础、有潜力,特别是我国的奶制品市场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有一句话:市场是金,强大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拉动中国奶业的发展。具体来讲,一是我国奶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有基础。经过这几年的支持和发展,特别是标准化奶牛养殖场的推动和发展,现在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户已经占到了整个养殖业的45%以上。奶牛的单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进一步缩小了和国际奶牛养殖业的差距。二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国家的牛奶,特别是生鲜乳的占有量很低,人均消费量只有33公斤,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2、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我们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会转化为奶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三是质量安全有保证。农业主管部门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奶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支持奶牛养殖户提升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农业部连续6年开展了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实施监测规划,累计抽检了12.5万批次,结果表明生鲜乳的质量安全状况是放心的,而且在持续向好。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5-03-07/3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