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读毛主席的《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

作者:张素华   来源:人民网  

 毛主席的《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

张素华  

1.jpg  

[ 摘要]《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是1938 年8 月22 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讲课内容。1938 年,抗日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许多爱国青年从各地来到延安寻求抗日救国之道。为了培养这些青年,毛泽东多次到相关学校给他们讲课,帮助他们分析形势,指出办法,树立信心。在这次讲课中,毛泽东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大家,要老老实实当学生,先了解客观情况,经过缜密的考虑再下命令;要当没有架子的先生,反复向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党的方针政策; 要当战争的领导者,懂得战争的道理,领导全国各地的战争取得胜利。八十多年前的这场讲话,充满了哲学意味,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价值。

《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是1938 年8 月22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课时讲的。讲话的人早已逝去,听讲话的人恐怕走得也差不多了。但每当读起它,讲课人幽默诙谐的语气和听课人兴致勃勃的样子立刻跃然纸上,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八十多年前的岁月。

1938 年,抗日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日本侵略者风头正劲,1937 年12 月13 日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1938 年5 月19 日占领战略要地徐州。蒋介石迁都的重庆也开始摇摇欲坠。眼看着大片国土沦陷,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悲观的气氛中。这年5 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对比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 驳斥了速胜论,更批驳了亡国论,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的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和英勇抗战的模范行动,再加上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抗日理论,全国各地不少热血青年纷纷涌向延安。为了使这些青年迅速成长为能上前线,打日本的骨干力量,延安办起了很多速成学校。

纵观毛泽东在延安的10 年,1938 年是他在各学校讲课最多的一年。以《毛泽东年谱》为依据,这一年他总共讲了30 次。考虑到毛泽东的活动没有日志记载,估计讲课次数会比30 次还要多。由于处在战争时期,主要任务是对日作战,所以他讲课单位最多的是抗大,其次是陕北公学,然后是鲁迅艺术学院。在中央党校讲课,1938 年仅此一次。从毛泽东的讲话内容判断,中央党校已多次请他讲课,他一直到8 月22 日才来,所以在讲话开头就表示了歉意。

再看这一年毛泽东到各校讲课的内容。他面对“不避艰苦,从很远的地方,风尘跋涉,来此学习”的爱国青年,讲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同学们当时急需了解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生动深刻地帮助同学们分析形势, 然后指出办法和前途,使他们增强必胜的信心。比如:他告诉同学们形势的确很糟,有人说中国必亡,甚至有人说中国亡了。然后他说:“我说不是全亡,城市亡了,乡村未亡;大路亡了,小路未亡;白天亡了,夜里未亡。”(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的讲话记录,1938 年3 月29 日。) 那么怎样办呢?他又给同学们讲: 我们的办法就是“画‘豆腐块’,在大路附近画‘豆腐块’。在‘豆腐块’边上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因为那是大路、大城市,被日本据有优势武器的兵种占领着,这就是说,‘中国不是亡国,而是亡路’。日本得到了城市、大路的速决战,也就得到了乡村、小路的持久战”。“从几条大路来讲,敌人包围了我们;反过来,我们占据了大路附近的许多‘豆腐块’,我们就包围了敌人。”(《毛泽东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第107、108 页。) 毛泽东的这些话,对同学们来说,如醍醐灌顶,让他们信心倍增。

第二,反复强调延安的学校与外面的大学不同,时间短,只有几个月,学不到很多东西。但有三样是应该学到的: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打日本;二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必须有这种作风才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三是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有了这三样东西,便能最终打败敌人。这三样东西,后来成了抗大的校训,再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三大作风。

第三,告诉同学们抗日军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开展,就是在政治方面知大局, 顾大体。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地处理小的问题。即使是当排长的也应该有个全局的图画,这样才有大的发展。他要求,“抗大要上战略课,讲大局大兵团的战略”(毛泽东对抗大干部的讲话记录,1938 年3 月30 日。)。由此,我们想到,毛泽东当年偏于井冈山一隅,每次给中央写报告都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大战略,可以说,这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二要积极,就是要有政治热情和政治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就可以战胜工作中的困难。三要有朝气,就是要有蓬蓬勃勃向上发展之气。这之后也成了他对青年人的要求。

第四,讲了一些关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领导方法的问题,强调了游击战的重要性,并希望同学们要有血战到底的决心等。

这是在1938 年战争十分危急,全民团结抗战的情况下,面对外来的青年学生,毛泽东频繁给他们讲课的大体情况。

1938 年是毛泽东人生很重要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七八月间,王稼祥从共产国际回来,传达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意见说: “应该承认毛泽东同志是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产生出来的领袖,告诉王明,不要争了吧!”(《任弼时年谱(1904—1950)》,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372 页。)共产国际还要求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从此,毛泽东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随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连续三天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分析抗战形势和国共合作的情况,部署党的工作等等。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学生讲课,恰恰是在王稼祥从莫斯科回来之后、传达国际指示之前的事情。

当时,武汉吃紧,一旦失守,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守阶段便要结束,即将进入战略相持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我党更加需要大批干部到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中央党校培养的都是县委以上的领导干部,他们最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什么问题呢?从讲话题目《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可以看出,毛泽东最关心的还是党的干部如何当好一个战争领导者的问题。虽然从讲话的篇幅来看,讲当学生的内容最多,其次是当先生,讲当战争领导者的内容最少,但这恰恰反映了毛泽东的一个指导思想,要当好一个战争的领导者, 首先要善于当学生。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把所要领导的地方情况搞清楚,是当不好领导者的。所以,这篇讲话的精神实质应该是如何做好一个战争领导者的问题。在这场讲话中,毛泽东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将这个问题娓娓道来。

第一,他告诫学生:要先了解客观情况,经过考虑再下命令。面对着这些出门就要指挥一方的党校学生,毛泽东此时最担心的是他们不先了解客观情况就乱下命令,那样是很危险的。因而他讲到:你们在党校是学生,出了党校门还是要当学生。大党校者地球也。那里面的东西多得很,学之不尽,取之不竭。学校学习是第一章,以后还要带着时常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学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每到一处,不要宣布自己是大老爷,要宣布自己是学生,老老实实问一问情形,地形路途,东南西北,苛捐杂税,贫农,富农,男男女女都查个清楚。从前怎样,某年怎样, 如何发展,弄个明白。在党校就把党校弄个清楚,出去当县委区委,首先至少把一县一区查一查清楚。不要乱下命令,更不要你的命令别人做不到立即加以处罚,不弄清情形而乱下命令是要不得的。弄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隔靴抓痒是没有用的,原因在于没有抓到痒处。解决问题也要抓住其要点才行。你们出去无论打游击,做党的工作,群众工作,不管对象是谁,都要找清他的底子。在党校学了一个方法,出了学校还是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在工作中,尤其要老老实实当学生。

毛泽东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但讲到这里,他还不放心,进一步强调:你们在学校已经学了马克思主义,将来就要向工人学,向农民学,向知识分子学。还要向资本家学,就是研究资本家如何剥削的一套;还要向土豪劣绅学习,他们为什么能富,为什么能讨小老婆;还要向日本帝国主义学,为什么他有强大的飞机大炮,他的战略战术如何,政治情况又如何,等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要最后胜利,如不知己知彼,就不可能。知己知彼就得学习,随时随地当学生。不要有自大的作风,以为自己地下全知,天上一半,不肯老老实实了解客观情形,把这情形研究一下,再想个办法,施之于事。我所说的就是要学这个办法,这就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在学校学习等于开张门,出去后要大规模地学习,第二种学习就是大党校,你们能这样,我们就放心了,不会犯大错误了。如果不用这个办法,不先了解客观情况之后经过考虑再下命令,一定很危险,我想党校同志们是有这样的意识。

第二,他告诫学生:要有当先生的精神,但没有先生的架子。他说:当学生又当先生,岂不怪哉?一点也不怪,当不好学生也就当不好先生。我们中国人很多, 四万万五千万,但这些人懂得不很多,什么团结抗日,什么民主政权,什么民生幸福, 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等等懂得很少,这就需要你们去当先生,在做事中间当先生, 也就是当学生同时当先生。你所知道的就当先生,不知道的就当学生,学了然后再去教育他们,马克思就是这样。毛泽东又以孔子为例,说:从前有个好教员孔夫子,他慢慢地来,先弄清楚学生的脾气,然后因材施教。孔夫子既做到了学而不厌,随时当学生,又做到了诲人不倦,所以学生们都喜欢他。你们出去无论做什么工作,也要好好地弄清楚,不要不耐烦。如果每人能诲人不倦,肯去讲, 肯去说,有台就演讲,有谈话机会就谈话,有这种积极地教育人家的精神,就是当先生。但不要摆先生的架子,如果宣布“我做先生”, 那就坏了,群众都会慢慢地脱离你,最后剩下你一个。我提倡当先生,但又反对当先生,所反对的是自称先生。同志们都不要摆臭架子,就是要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才和人讲得通,你的心和人家的心相通起来。无论是群众、父母、朋友或最亲爱的,都要把心打通,不要架子。每人都要有教育人家的精神,都要有提高干部水平的责任,要说到舌子烂,喉子干,就是说要肯讲肯说,多讲多说,不倦地讲,不倦地说,有当先生的精神,但没有先生架子。

第三,他要求同学们要当战争领导者。党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党培养干部,是要散到全国各地领导战争。针对同学们的疑问,毛泽东谈到:目前的中国要想获得独立和自由,唯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无论你做哪一项工作,都要和战争配合。现在有一批同志到山东去干党的工作,他们除了和游击队配合以外,还有什么办法?不然只有走,或者坐监。上海、平津等地的工作要做,但是第二位,在那里只能偷偷摸摸,小声讲话。党的主要工作要放在战区,用战争方式来扩大游击区,扩大抗日政权,消灭汉奸统治,扩大党,扩大党的威信,来挤日本,挤得日本兵怕八路军。所以大家要研究战争,如果共产党员不懂得战争的道理,不懂如何指挥,就当不成功战争的领导者。有同志说自己对战争是门外汉,这句话相当对,又不完全对。也就是说只要有决心,到了地方就向老百姓研究一下、调查一下,就会有办法,就会组织队伍。战争并不难想做就行。

讲到这里,毛泽东突然感觉到问题越讲越大,该说的都说了。他客套一下,表示以后“我还要到党校来,将来有机会可再讲”。正在同学们听得有滋有味的时候,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大家兴趣更浓。同学们很是高兴,给予了热烈回应。

毛泽东的这个讲话,中心就是教诲党校学生,将来做领导工作时,一定要先了解客观情况,经过缜密的考虑再下命令,也就是老老实实当学生;到了地方以后,要反复向群众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讲党的方针政策,讲得舌子烂、喉子干,也就是当没有架子的先生;因为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抗日,所以一定要研究战争,懂得战争的道理,当战争的领导者。这场八十多年前的讲话,其思想方法充满了哲学意味,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价值。若是违反了它,无论是谁,就会如毛泽东所说,“一定很危险”。

〔作者张素华,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9-10-07/59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