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用厚重的作品传扬共和国的红色

作者:张  砥   来源:北京日报  

用厚重的作品传扬共和国的红色

  

u=3253708154,398383202&fm=173&app=49&f=JPEG.jpg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凝神静听一位委员讲述《血战湘江》的幕后故事并由衷感慨。一番话铿锵有力、重若千钧,激起广泛共鸣。

中国革命史既是一部建党史、建军史、建国史,也是一部充满硝烟的战争史。革命初期,“藏山穴二十余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映照着共产党人甘愿为之献身的不变信仰;长征路上,“半截皮带”见证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抗日战场上,勇往直前的不屈身影,折射着中国人民“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国情怀……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向何处去”的精神路标。时代或许有异,挑战或许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坚定的志向,却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值得不断回望。

有人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共和国是红色的”,可现在的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缺少生与死的磨练,再加上思想文化多元多样,“红色”本身的价值内涵正在遭受来自多方面的侵蚀。君不见,当前舆论场中,解构之风时常泛起,戏谑调侃英雄、虚无矮化崇高仍有一定市场;网上网下“八卦”纷飞,明星私事锁定大量注意力;荧屏不少雷剧烂作,宫斗权谋“槽点满满”……以至于在不少人观念当中,“红色”似乎成了某种虚飘的存在,党史、国史似乎因“离人太远”成了文艺创作不愿触及的题材。怎样深入挖掘红色传统、生动展示红色基因,恐怕是守卫好红色共和国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总书记的提醒,饱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寄托着对现实的犀利思考。是的,我们并非没有英雄,也从来不缺乏英雄,但不可否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艺界投注给英雄的目光实在太少。俄罗斯无名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句话广为传颂: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靠什么永世长存?难道不应该靠我们对英雄事迹的传承、传颂么?革命传统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更是潜藏珍宝的创作富矿。以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以更加丰富的文艺作品,展现红色故事、激活红色血脉,是让更多人发现历史、传承精神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文艺工作者秉持不变的初心适应巨变的时代,努力于历史褶皱中发掘那些直击人心、触发共鸣的故事、人物与细节,于风雷激荡中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定能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让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筑起“高峰”。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9-03-13/5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