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当“抛弃”成为一种习惯——真实历史里的敦刻尔克

作者:共青团中央   来源:共青团中央  

当“抛弃”成为一种习惯

——真实历史里的敦刻尔克

共青团中央

团团有话说

“辅助去哪啦?”

“打野呢!打野呢!打野怎么不来帮忙?”

ADC在哪?别光顾着带兵线,打团啦!”

想必各位接触过MOBA类游戏的小伙伴们,对以上这些“卖队友”的行径,都不会感到陌生吧?我们今天要讲的事情……其实跟“卖队友”还是有那么一些关系的。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15.jpg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随着知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指导的《敦刻尔克》在国内的上映,这场被冠以“敦刻尔克奇迹”之名的大撤退也开始为国人所熟悉。就电影本身来说,作为一部“文艺范”比较重的作品,好不好看、艺术性如何,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想必各位看官心底自有评价,笔者不想对此多加评论,笔者在这里想做的,只是谈谈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主角”——英军。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奇迹”,是因为这次行动在9天的时间内,撤出了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为盟军日后的反击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整个1940年西欧战场的大溃败留下了一抹亮色。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算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奇迹。

且慢。似乎有一些人被遗忘了。

要知道,在敦刻尔克被包围的40万英、法、比联军中,有33.8万人撤往了英国,2.8万人阵亡,那剩下的4万多人因为没来得及撤退,而被德军俘虏了。

要知道,被俘的4万多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法军。

所以法国人很不高兴。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27.jpg

法国《世界报》斥责电影《敦刻尔克》的报道截图

当然,令法国人不高兴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

在敦刻尔克撤退的初期,英国海军一度以“英军优先”为理由,拒绝法军登船,甚至还有诸如开枪威胁法军这样的事情发生。

被运回英国的9万法军,后来大部又一次被运回法国,参与法国战场最后的战役,然而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1940622日,法国在开战40余天后,同纳粹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在事实上向德国投降。

法国投降后,滞留英国的法军还有2万人之多,但因为各种原因(自然和敦刻尔克撤退中双方的矛盾以及英国方面对法军的怠慢有关),只有7000余法军加入了戴高乐将军“自由法国”的麾下,而剩下的大部分都回到了投降后的法国,成为了法国伪政府——维希政权的一员。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30.jpg

维希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后,大批维希法国的军人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拿起了扫帚与农具。

当然,这还不算完。

法国投降之后,主力驻扎在海外的法国海军宣布事实中立。但因为担心法国海军的战舰最终会落入德国人手中,将制海权看得无比重要的英国方面最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法国人都很崩溃的决定——摧毁法国海军。

194071日,英国海军发动了“弩炮行动”。在法国海军拒绝向英军投降后,对驻扎在阿尔及利亚的米尔斯克比尔港内的法国舰队发动了毁灭性打击——包括“布列塔尼”号战列舰在内的数条法国战舰被击沉,“普罗旺斯”号战列舰和“敦刻尔克”号战列巡洋舰被重创。这次行动几乎气炸了所有的法国人,许多曾经在敦刻尔克同英军一起浴血奋战的法国人怒不可遏,发誓与英国人不共戴天。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34.jpg

遭到英国攻击的法国舰队

不过法国人不知道的是,在二战中,他们并不是被英国人坑的最惨的那一批。

1942年初,日军向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缅甸发起全面进攻,此时英国在缅甸的守备部队数量不多,士气低下,可谓一手烂牌。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也为了保护与西方盟国之间的交通线,在英国方面的要求下,中国远征军3个军共计10万余人入缅作战。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37.jpg

63187师在炮火的掩护下,突破临津江

在缅甸,远征军在同古保卫战和仁安羌解围战中,均有着不俗表现,然而因为敌强我弱与中英两军配合等问题,缅甸战场的局势越打越坏。而在这不利的局势下,英军又一次发扬了他们的“光荣传统”——他们在食物、弹药等补给与车辆上对远征军多加克扣,而且多次在未通知远征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从而将远征军的薄弱环节暴露在日军面前。

被英军坑得头破血流的远征军最终被日军三面包围,不得不选择后撤,数万远征军从条件极其恶劣的野人山后撤回国,在日军伏击、给养不足、气候湿热、疫病丛生的情况下,约有3万余远征军命丧野人山,被周总理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也成为了这3万余英灵中的一员。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43.jpg

中国远征军穿越野人山

当中国军队历经艰险,撤到印度后,英国人又跳出来了,他们对远征军将领说,印度是大英帝国的领土,不允许任何外国武装部队进入。你们要进来可以,必须先缴械脱帽,以难民的身份进来。后来在远征军将领的强硬态度下,英军才同意远征军携带武器进入印度。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46.jpg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负责指挥缅甸英军的,便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担任英国远征军第一军军长哈罗德·亚历山大。比较在两次行动中近乎一致的做法,令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怀疑——“卖队友”这件事,到底是英军的习惯所致,还是亚历山大勋爵的“战术风格”呢?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51.jpg

中国远征军的遗骸

这种“卖队友”的风格,不由得让人想起导致纳粹德国坐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一系列事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签署完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主权的《慕尼黑协定》,回到伦敦后得意忘形地对欢迎他的人群声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证”的时候,他可曾想到,英国方面的靖绥政策和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出卖,会让纳粹德国这头怪兽一步一步壮大,最终成长为吞噬包括英国人民在内,无数欧洲人民血肉和生命的战争机器呢?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56.jpg

《慕尼黑协定》签署前,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与希特勒握手

当然,以上这些事件,从英国方面的角度出发,都可以解释成为了保存实力和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和无奈之举,毕竟在战争中,这种优先保全本国利益、保护本国士兵生命的举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可以指摘的地方。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在面临危机时,还有一支军队,有着不一样的选择。

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由于后勤给养不足与汛期将至等原因,志愿军向北转移,此时联合国军发现了志愿军的动向,集中大军对志愿军部队进行大规模的追击作战。在此关键时刻,志愿军63军临危受命,在铁原一带对联合国军进攻部队进行阻击。

63军全军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装备也算不得精良。而他们面对的,是装备有各种火炮,坦克,同时还有着强大的空军支援5万余“联合国军”。而上级对63军提出的阻击时间是——15天!

面对这个“不可能的任务”,63军毫不犹豫的扛了下来。 在为期13天的铁原阻击战中,63军死死地坚守住了防线,给予敌人重大杀伤,敌军不得不做出停止进攻的决定。在铁原阻击战中,63军伤亡近万人,然而他们也令占据了人数和装备优势的敌人付出了相若的代价,更光荣的完成了阻击任务,保障了志愿军大部队的安全。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159.jpg

如果说63军的壮举是为了己方军队的利益的话,那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的故事,就能够说明这支军队在友军有难之时,依然会主动伸出援手,哪怕彼此之间有着宿怨。

19384月,午城、井沟战斗之后,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率领他的指挥机关过黄河向东而来,但却遭到了日寇的拦截。卫立煌进退两难,要求第一一五师支援。八路军考虑到抗日大局,不计卫立煌曾在“围剿”中多次与红军作战的前嫌,派第六八六团三营前往掩护。第二天,敌人将卫部冲散。为了掩护卫立煌,第三营十一连指战员,在白儿岭顶住了八百多敌人的轮番进攻。最后以微小的伤亡胜利脱险归来。

在大局面前,能够积极掩护昔日的敌人,高下不问自明。

微信图片_20170910201206.jpg

19384月,卫立煌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合影

“不抛弃,不放弃”,在人民军队中,从来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从董振堂为产妇打阻击,到傅崇碧血战铁原,从长江的洪水滔天到汶川的残垣断壁,人民军队一直在用其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在把“卖队友”当成一种习惯的军队行列中,绝对不会有人民军队的名字。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7-09-10/4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