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郭松民评《建军大业》:谁战胜谁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郭松民评《建军大业》:谁战胜谁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郭松民

  看来,这些年来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还是产生了一些成效。至少《建军大业》不像《建国大业》那么反动了。

  《建国大业》拍摄、公映的2009年,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之时,新右派多年来解构革命历史的观点,在《建国大业》中被集中地、“艺术”地表现出来了,经常从领袖们的嘴里冒出公知的观点——新中国“革命建国”的历史,变成了“对民主党派和民族资产阶级承诺建国”的历史。

  《建军大业》没有像《建国大业》这样明目张胆。不仅如此,甚至在影片已经结束,字幕也开始出现,有的观众已经站起来要退场的时候,又忙不迭的打了一块“古田会议”的补丁。

  这表明主创人员其实知道“建军”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只是他们实在不愿意在影片中表现罢了,但完全不表现又很难对观众和舆论交代,于是就打一块补丁,搪塞一下了事。

  《建军大业》的问题是荒腔走板,并不重要的历史事件,浓墨重彩,本该浓墨重彩表现的历史事件,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香港导演刘伟强追求的是“好看”。拍摄过《无间道》、《古惑仔》、《风云霸天下》的刘伟强,倒是不像内地那些深受新右派公知影响的电影人那样刻意夹带政治私货,而是如同识途老马一般,习惯性的把辉煌壮丽的“建军大业”,拍成了一部荡气回肠的黑帮火拼故事。

  的确,整部《建军大业》中,除了刘烨扮演的毛泽东差强人意,依稀可见一点成熟沉毅的革命领袖影子外,其他角色都有点像黑帮人物,有的像“教父”,有的像马仔。

  叶挺将军的孙子叶大鹰对欧豪饰演叶挺不满,称他“女里女气”,我看未必恰当。但欧豪版的叶挺确实只是一个穿军装的“小马哥”而已,给观众的感觉是“我叶挺出来混就靠三样,够狠,义气,兄弟多”,如此而已。叶挺作为“北伐名将”的气质,则连影子也看不见。当然,这应该不是欧豪的问题,而是刘伟强的问题。

  《建军大业》的荒腔走板,主要是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共产党为什么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影片的交代过于表面化。

  不错,在影片的开头,确实用了许多血腥的镜头展示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屠杀,但由于回避了“阶级斗争”和“反帝”这两个最根本的因素,这种屠杀看来更像是香港黑帮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两个团伙之间的无原则仇杀,“你杀了我兄弟,所以我也要杀你兄弟”。国共之间,正义与非正义、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的区别都被淡化了。

  四一二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关键在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触动了土豪劣绅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前者一再葬送了中国的工业化,后者则希望中国永远做他们的殖民地——蒋介石在他们的压力与诱惑下选择了叛变革命。

  蒋介石的叛变葬送了国民革命。

  伴随北伐而起的国民革命,目标有两个:“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蒋介石投降了帝国主义,宣布“国民革命军是列强各国在上海的好朋友,绝不用武力改变租界的现状”,反帝的目标被出卖了;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蒋介石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新军阀,“打倒军阀”的目标也失败了。

  第二、影片对三河坝阻击战做了过于浓墨重彩的表现,几乎占了整部影片一半的分量,以至于我认为《建军大业》还不如改名叫《血战三河坝》算了。

  刘伟强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把电影拍的好看——《建军大业》也的确因为这些宏大战争场面变得“好看”了——但却使整部影片失去了重心。

  无疑,三河坝阻击战是英勇的,可歌可泣的,但它在“建军大业”过程中的地位却并没有那么重要。三河坝战役确立了初创时期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了吗?没有!通过三河坝战役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了吗?也没有。事实上,无论有没有三河坝战役,今天的党史、军史都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

  湘江战役是重要的。尽管红军损失惨重,但毕竟掩护中央纵队渡过了湘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上甘岭战役也是重要的,因为战役的胜利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为朝鲜停战创造了条件;塔山阻击战也是重要的,因为战役的胜利确保了我军攻克锦州,也就确保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但三河坝阻击战不是这样,甚至还在战斗进行中,朱老总指挥的后卫部队在三河坝浴血奋战要保护的目标——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就在潮汕地区被打散了。战斗,成了没有保护目标的战斗。

  《建军大业》中有一个让人非常不舒服的镜头是:三河坝阻击战血肉横飞,极其惨烈的场面刚一结束,镜头中就切换到了周恩来身着西装马夹在香港一间装潢考究房间里喝茶的镜头,似乎牺牲了那么多人就是为了保护他撤到香港。

  其实,刘伟强只要稍微加一点周恩来、叶挺、贺龙等在潮汕地区激烈战斗,然后撤退的场面,就可以改变观众的印象。主创人员为什么要这么黑周恩来?不解。

  对“建军大业”最有决定性的事件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但前者在影片中只有一句话,后者则是影片结尾处匆匆打起的一块只有几分钟的补丁。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根本无从感受这两件事重大意义。

  严格说起来,三湾改编才是“人民军队”建军的真正起点。毛委员通过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根本区别于旧军队的、崭新的建军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主席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水流千遭归大海。以后朱德带上井冈山的南昌起义余部也好,彭德怀带上井冈山的平江起义余部也好,都要按照毛委员在三湾确立的原则进行改造。

  所以,有了三湾改编,才有了新型人民军队!今天我们才能够隆重纪念建军90周年。

  除了这些根本性问题,《建军大业》的有些细节也严重歪曲了历史。

  比如,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以中央代表,中央临时政治局五人常委之一的身份,要求推迟起义,引起反对。

  在影片中,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军长居然强闯党的会议,掏出左轮手枪对准张国焘的脑门,恽代英还威胁要让张国焘“意外死亡”,而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居然始终一言不发,这就太离谱了。

  共产党不是哥老会,不是青红帮,张国焘的决定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通过党内程序解决,而不能直接诉诸武力威胁。这样的场面看似有“个性”,实际上丑化了革命领袖,也丑化了贺龙元帅,甚至暗示了后来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发“草地密电”,要用武力解决党内纷争的正当性。

  另一个细节是,朱德在南昌起义前夜,设宴款待敌军军官,为起义创造条件。夜深之后为了拖住要回营的军官,居然召来了一大群妓女!

  这对共和国“第一元帅”的形象损害太大了,完全把他塑造成了江湖黑老大。

  革命的目的是高尚的,手段也应该是高尚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虽然有时也会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手段,但也是有底线的,绝不能采用无耻手段。

  毛主席历来反对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曾经指示即便是情报工作,也主要依靠政治感召力,而不许采用“美人计”之类的下流手段。

  其实,关于这场宴会,朱德元帅在《朱德自述》里讲得清清楚楚:

  我被分配的任务是宴请朱培德下面的一些军官,一直搞到夜晚九点,还拉在那里饮酒。可是因为发命令太早,一下走漏了消息。那是一个副营长去报告的。他们得到消息,立刻惊怕起来,马上派人来叫这些军官立刻回营。他们起来要走,我也不好阻挡。他们走了,我也就回去。我赶到贺龙的司令部告诉他消息已经走漏了。于是不得不提前两点钟暴动就开始了。

  历史的真相也许并不如故事那般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但是真实的历史却更能反映出当时一触即发、剑拔弩张的危急时刻。

  《建军大业》为什么不尊重这个基本事实呢?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战胜了无数内外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但《建军大业》以及此前的“大业”系列表明,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做为一个老兵,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

原题:郭松民观影笔记之十四 | 《建军大业》还不如改名叫《血战三河坝》算了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7-07-29/45403.html